“行走的课堂让草原儿女开阔了视野,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青春血脉。”“居庸关长城的砖缝里,藏着各民族共同守护家园的故事。”日前,中关村丰台园企业斯玛特教育集团(以下简称“斯玛特”)通过“京蒙同心·共铸华魂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行动,已累计组织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千余名学生走进丰台、走进北京,在行走的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,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。
记者了解到,丰台区依托古都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创新文化资源,打造“古都文化+花园城市”研学品牌。引导斯玛特积极推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研学活动,组织兴安盟多民族学生赴北京体验古都文化、京味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历史文化等主题研学活动,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,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怀,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。
2024年4月,丰台与扎赉特旗两地联合丰台区发展伙伴链长单位斯玛特,创新京蒙协作研学项目,率先探索出以旅游研学为载体的协作新模式,为扎赉特旗研学产业注入新活力。项目启动以来,先后组织北京学生赴扎赉特旗体验草原文化、农耕文明,同时邀请兴安盟学生走进北京感受古都底蕴,形成“手拉手、心连心”的长效交流机制,实现“首都学生走出去,边疆孩子引进来”的双向互动。斯玛特京蒙研学项目因精准对接育人需求、创新实践模式,被评价为“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标杆案例”。
“2024年我们依托京蒙协作机制在兴安盟打造的‘山河追光,北疆筑梦’主题研学线路,成功入选北京市首批‘融铸式’研学精品线路,获得北京市各区教委及学校的高度认可。2025年是北京市教育支援合作工作向‘融铸式’转型升级的开局之年,首都资源丰富,我们就尝试在首都打造‘融铸式’线路,开启首都‘融铸式’研学之旅。”斯玛特创始人武志告诉记者。
翻开崭新的研学手册,丰富的行程勾勒出一幅立体的“爱国教育地图”。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,泛黄的典籍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;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上,整齐的步伐与嘹亮的国歌让“我是中国人”的自豪感油然而生;故宫博物院的红墙黄瓦间,孩子们读懂了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。
“在北京研学项目中,我们特意串联丰台区红色文化集中连片区域,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爱国情怀,让草原儿女在触摸历史、感知文化中,深刻理解‘中华民族一家亲’的内涵。”武志说,“融铸式”研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通过跨区域教育资源流动、学生成长共同体构建及多元文化交融,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
在北京研学活动期间,斯玛特组织同学们前往北京汽车博物馆、丽泽SOHO、清华大学、居庸关长城、天安门广场、故宫博物院等地进行现场研学,深入体验北京的文化内涵、历史底蕴及人文魅力,感受祖国的繁荣与富强。从首批155名扎赉特旗“京蒙协作小使者”走进北京,到如今千余名青少年接续启程,这场跨越长城内外的“成长之约”,已成为京蒙两地文化共融、教育互通的生动实践。
研学不仅有历史的厚度,更有时代的温度。鸟巢、水立方里,冰壶体验让草原孩子感受奥运精神与科技魅力;中国人民大学的音乐厅内,中提琴演奏与蒙古族舞蹈《白马》同台亮相,中西艺术碰撞出文化互鉴的火花;高校校园里,学长们的励志故事点燃了孩子们的求学梦想。
音德尔第六中学学生李晨的手机里,存着136张研学照片,从卢沟桥的弹坑到抗战雕塑园的雕像,每一处都让他对“家国”二字有了更深理解。在民族文化宫、蒙藏学校旧址,孩子们在文物与史料中探寻民族交融的轨迹,明白“我们是休戚与共的一家人”。
“家乡因京蒙协作变得更美,现在我又能走进北京,这份情谊比草原的哈达还珍贵。”韩思莹的话道出了千余名学子的心声。在宛平城,她轻轻抚摸城门楼的砖石,与同伴合影留念——这里不仅是她“圆梦”的地方,更是理解“共同成长”的课堂。
“1000名学子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。”丰台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京蒙协作研学项目已成为两地教育文化交流的“黄金通道”。斯玛特以研学为纽带,不仅盘活了扎赉特旗文旅资源,更搭建起长效交流平台,让“共铸华魂”从理念变为生动实践。
斯玛特的实践证明,研学不仅是行走的课堂,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。期待这一模式在更多地区落地生根,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各地绽放。
来源《丰台时报》
记者 赵智和
图片由斯玛特提供